收藏
市政协第414号提案(关于支持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提案)
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1-12-16
字体大小: 打印

一、提案内容


案由关于支持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       联系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孙法柏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陆579号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18661931088

尹华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

13705325617

李家祥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13789879137

审查意见

请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同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局办理。

内    容:

尽管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优势突出,但在应用研究上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支撑能力偏弱,特别是在工程技术和海洋装备方面相对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现有的海洋学科专业结构与海洋技术发展趋势锲合度也较低。以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为例,该产业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山东省海洋强省、青岛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山东科技大学依托工科方向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秉承“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成立教学型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海洋探测、海洋智能装备、特种船舶与海工装备设计制造等技术,成立海洋技术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2个教学系,同时在海洋法、海洋测绘、海洋材料、海洋环境等多个涉海领域发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海特色发展,致力于培养国家和地方需要的海洋技术应用型基础人才。但在学校向海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缺少滨海试验场站、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以及与企业需求结合等。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山东科技大学现有在校本科生三万六千余人,研究生九千余人,教学场地较为紧张,研发室内场地不足,很多大型的实验装置如风洞、水槽缺少安置空间。建议西海岸新区政府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共建海洋装备公共研发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技术高端创新平台,山东科技大学涉海优势团队入驻,构建智能船舶与无人航行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海洋PNT(定位、导航、通讯)技术、海工装备制造及精密控制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与装备等多个公共放开实验室。既可以为学生、科研人员提供学习、试验场地,又可以满足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的需求。

2、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尽管现有的培养目标是瞄准企业需求和实际应用,但培养过程中缺少和企业的对接,没有适当的平台让学生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成长。希望通过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科技局、西海岸新区管委等部门,为学校创造条件,加强与涉海企业(包括微小型涉海科技企业)对接,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可以在毕业后扎根青岛,服务地方。

3、建设海滨试验(场)站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仅在室内实验室并不能完全模拟海洋独特的高盐、高压、低氧和水动力等复杂动态环境。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海洋、认识海洋,需要建设海洋试验站。同时现有的科学研究要转化为好用、管用、实用的成果,需要到真正的海洋试验站中去开展连续长期的实验,以验证传感器或仪器装备的耐腐蚀性、水密性、防生物附着等等。随着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海上试验的需求也越发急切。西海岸海域试验条件良好,如果没有正规的海洋试验场地,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由西海岸新区政府出面建立专业的、业务化运行的国际一流的海上试验(场)站,健全试验申请和批报制度条件,为学生和科研人员认识海洋、开展海洋技术验证、产品研发提供海试服务。

4、建立产业转化平台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

山东科技大学在海洋探测装备、海洋材料等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缺少创新载体,将前沿技术转为科技生产力尚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建议深度融合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以政府为主导,联合高校与企业完善联合协同创新攻关机制,面向产业开发应用产品(技术),并进行中试生产,验证产品的工艺、质量、成本等要素,降低转移转化至产业界的技术风险。

上述建议,既立足于山东科技大学向海发展的困难,又着眼于现代海洋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打造教育平台、公关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转化平台,向上对接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向下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做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真正实现科教兴岛、人才强国。

附   议   人:赵建国;陈小松

2021年1月12日


二、办理意见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414号提案的答复

孙法柏、尹华、李家祥委员:

您们共同提出的“关于提升海洋工程技术研发能力的提案”收悉,感谢您们对青岛和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科技和人才方面提出的宝贵建议。新区管委会同市海洋发展局、市科技局进行认真研究,现将提案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一)市区联动,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交流对接。针对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与涉海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成果难落地、本地转化少等问题,2020年市海洋发展局牵头举办“海洋科技+企业+金融对接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布技术需求和金融需求20余项,14家单位进行了项目推介和路演活动,发布30多项最新海洋科技成果,20余家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发布77项服务海洋经济特色产品,6个产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有力促进了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统筹。2020年新区积极对接涉海企业,根据涉海企业需求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青岛高级专家协会与区市“结对共建”活动启动暨现代海洋分会与新区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等20余场次,发布成果300余项,会议邀请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杜立彬院长作为参会专家代表,与新区涉海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

(二)校地互动,建立专家服务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充分发挥区内涉海高校专家为新区提供决策咨询建议,2020年邀请杜立彬院长作为船舶海工领域专家,参加了新区海洋产业发展方案评审,让专家为新区发展“把脉问诊”,同时也让专家了解新区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校地融合的良好氛围。新区鼓励驻区高校、科研院所设置涉海产业领域高端学科或调整现有学科(专业),聚集海洋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涉海人才高地。建立直接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国际海洋人才交流合作,联合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实现本地人才本地用、产业人才本地有。目前,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区内多家企业和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合作培训机制。

下一步,新区将进一步完善高校与涉海科研机构、企业联系机制,强化联系服务。鼓励企业和高校结对子,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成长,助推高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经过前期调研对接,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多数企业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招聘难度大等问题,企业表示愿意与区内专业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新区将积极推动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学院与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内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增强在校学生专业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为船舶海工类企业提供人才资源。4月6日,为解决引进的TUFF海工中国项目本地人才需求,市、区海洋管理部门陪同项目方专程到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涉海院校对接,也期望山东科技大学根据新区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2021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 将继续举办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组织青岛市涉海企业、科研院所、海洋特色园区、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推动山东科技大学在内的高校院所与企业、联盟、科技园区、金融机构对接联动,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双向合作,助推高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市级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办法》,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新区也鼓励涉海科研设备装备共享,计划推动建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大平台设施共享机制,面向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开放,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协调创新。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仪器设备、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机制,为海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加工和培训服务,按照有关科技政策予以奖补。2020年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仪器设备共享次数超过1500次。

2020年5月,新区管委印发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提出支持特色海洋学院建设。支持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设立智能船舶与无人航行器、海洋智能感知、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与装备等5大功能实验室;支持山东科技大学与乌克兰有关大学、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山东省特种船舶与海工装备研究院”和“中乌特种船舶研究中心”,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打造特种船舶设计和海工装备制造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建设,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正在对全区250余家科技创新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型号、技术参数、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摸排登记,相关数据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同时摸排汇总科技创新平台成果及技术方向,制作路线图,及时向社会公布;探讨制定《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开放使用管理办法》,从对外提供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供试验验证、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有效合理配置资源,支持具备开放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及科技信息服务,建立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

三、关于建设海滨试验(场)站

海上综合试验场是公益性科技支撑平台,集科学观测、技术装备试验、方法研究和模式检验等多功能于一身,是海洋观测、监测和调查的仪器设备研发、海洋科学研究、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要试验平台。2018—2020年,由市发改委牵头推进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探讨在古镇口核心区附近海域建设开放、共享的海上综合试验场,以解决我市目前近岸浅海试验条件缺乏的现状。由于海域选址涉及军方训练、西海岸国家海洋公园等事宜,经各方多次沟通论证,暂停该海域选址计划,市发改委和市军民融合办将在其他海域另行选址,尚未正式确定,我区将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做好海上试验场(滨海试验站)推进工作。

目前,新区在建或已建成水下试验装置主要有2处,一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研究海上试验场,获得工信部立项批准,正在进行一期建设,用于满足涉船涉海相关学科前沿技术探索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教学保障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船海专业教学实践基础设施。二是中船702所青岛分部的深水试验池,目前该试验池已完成“深海勇士”号等国内深潜水下装备试验验证工作。下一步新区将积极推动已有海上试验场地的共享共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在新区适合海域建设通用型海上试验站,用于涉海高校院所的海洋技术验证、产品研发海试服务和学生培养等。

四、关于建立产业转化平台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加强与现有平台需求对接。一是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共建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产业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共计121家,致力于服务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着重解决行业内前沿的共性关键技术,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打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成果扩散与转化的高水平联盟。二是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海装院是中船集团直属的第一家海洋装备研究院,也是中船集团在海洋装备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其以海洋装备技术设计开发为出发点,开展海洋装备领域相关的技术研究和科研攻关。目前已有国家级科技人才2名,行业创新领军人物6名,总人数达360人。主要有高端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和水面水下监测系统装备、智能制造系统装备、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四个业务方向,产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涉及深海探测与开发装备、船岸一体化智能装备、海洋及能源系统装备、智能远程服务、轨道交通、太阳能热电、新型清洁环保能源等前沿领域。三是山东省海洋工程勘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市海洋发展局组织青岛市辖区内科研院所及涉海企业申报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科技大学被认定为山东省海洋工程勘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新区将支持山东科技大学参与新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山东科技大学的省海洋工程勘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二)探讨建设高校科创成果交易中心。目前,由古镇口核心区牵头,新区高校教育工委、校地融合办等多部门参与,正在探讨建设高校科创成果交易中心,聚焦海洋和国防装备高端产业领域,充分利用新区高校科创资源,搭建交易平台,畅通交易链路,完善交易机制,营造良好科创生态,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成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华北的高校科创成果交易中心。

(三)发挥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优势。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机构”,也是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的海洋测绘专业分中心,以科技园为平台,发挥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孵化一批企业,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入园企业159家,研发机构和创业团队35个,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园区企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0项,市级以上奖项21个,成为了学校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学校社会的延伸基地。建议在海洋探测装备、海洋材料等技术领域的熟化成果,一方面依托科技园平台创新创业,直接将技术成果产业化转移。另一方面依托海洋技术转移服务,使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交易,获得知识产权的转让收益等。

今年3月,新区成立科技创新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深化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充分发挥驻区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聚焦新区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将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涉海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产业加快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二是市区海洋和科技部门将在海工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遴选一批技术创新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三是积极推进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依托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平台,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统筹。四是推动区内涉海高校、科研机构重大试验平台和科学装置共享共用,谋划建设海洋产业公共中试平台和创新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推动创新资源效益最大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2021年4月6日

(联系人:薛丽 ,联系电话:86133618)

抄送: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厅议案处


详见下载附件:会字第414号提案原文 (最新).doc

详见下载附件:市政协414号提案办理意见(19).docx


附件加载中...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