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阿勒泰去不起,而是铁橛山更有性价比”,随着这句在社交平台刷屏的调侃走红,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铁橛山迎来现象级热度:单点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全镇游客总量突破9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农特产品等相关产业增收400余万元,周边7个村庄300余农户户均增收超1600元,累计增收达50余万元。
面对铁橛山这波“泼天的流量”,六汪镇没有陷入“单点爆红即终点”的短视误区,也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热度打乱节奏——在他们看来,接住流量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用治理主动性承接流量偶然性,将短期流量红利转化为长期发展势能。基于此,六汪镇迅速启动全域旅游联动机制,先以应急补位破解当下难题,再以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格局,最终以业态升级夯实长效根基,一步步走出了“用好一座山,激活一个镇”的乡村文旅发展新范式。
>>应急补位<<
以治理精度接住泼天流量
现象级流量的袭来,不仅考验基层的响应速度,更考验基层治理的精细度。铁橛山走红初期,狭窄山路会车难、停车一位难求、游客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集中显现,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很可能让“流量红利”变成“口碑危机”。正是敏锐察觉到这一点,六汪镇第一时间召开专题研判会,以“三天攻坚”的效率,打出了一套“基础设施补位+服务温度提升”的组合拳。
硬件补位是破解“行得通”的关键。六汪镇没有走“征地新建”的传统路子,而是把目光投向山脚下的闲置空地、边角地等“沉睡资源”。这些原本零散的空间,经快速平整改造后,变成8处临时停车场与16处应急停车场,新增免费停车位800余个、应急停车位700余个,总量达1500余个,彻底扭转了“停车半小时、登山十分钟”的被动局面。而在柘涧、夏家庄两大主要登山口,党群服务点迅速设立,补上了服务空白:热水、应急药品、文旅资源手册等一应俱全,党员志愿者轮班提供咨询引导、行李暂存服务,“红色力量”成为游客登山途中的“定心丸”。
配套设施完善了,旅游服务也要同步跟进。随着游客增多,当地村民自发组建20余支志愿服务队,不仅沿着登山步道当起“活地图”指路,还主动将自家种的苹果、备用的风油精分享给游客,用乡土温情筑牢“口碑护城河”。针对山区环保压力,六汪镇创新推出“环保兑盲盒”活动,游客领取专用垃圾袋捡拾沿途垃圾并带回指定点位,即可兑换六汪特色挂件盲盒,既以“趣味激励”守护了铁橛山生态,又让游客在参与中加深对当地的记忆。山脚下临时开设的农家集市,展销花生、板栗、土鸡蛋等本地农特产品,仅国庆期间就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形成“游览即消费、体验即下单”的良性循环。
应急补位虽然解决了“眼前事”,但是六汪镇清醒地认识到,要让铁橛山的热度真正惠及全镇,必须跳出“一座山的局限”,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让流量能“流”向更多角落。
>>串珠成链<<
以全域思维激活分散资源
“铁橛山是引爆点,但绝不是六汪文旅的全部。”六汪镇文旅工作负责人的这句话,点出了全域旅游的关键——若只依赖单点“独苗”,流量终究会“来得快去得也快”;唯有将全镇的生态、文化、乡村资源“串珠成链”,构建“核心引流+多点支撑”的格局,才能让“一时流量”变成“全域增量”。基于这一认知,六汪镇迅速打破“各景点各自为战”的零散格局,组建专项工作组梳理全镇资源,以“主题化、差异化”为原则,设计出三条特色文旅线路。
“生态探秘线”瞄准自然爱好者,将铁橛悬泉、千年古银杏、胶河湿地三大自然地标串联起来,配套“森林徒步打卡”“湿地观鸟科普”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不止看景,更能沉浸式感受自然。“文化溯源线”聚焦历史文化爱好者,连接祝兹文化展览馆、汉代陶瓷工坊、下庵阁子殿历史遗址,游客可以在陶瓷工坊亲手捏制汉代风格陶坯,在下庵阁子殿聆听西汉祝兹侯国的故事,通过“文物展示+技艺体验”的方式,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乡村体验线”则主打“烟火气”,覆盖塔桥村非遗美食、蓝莓产业园、旱稻基地,设计“全羊烹饪观摩”“蓝莓采摘称重”“稻田插秧体验”等项目,让游客走进乡村、感受农耕生活的乐趣。
为加深游客关于六汪镇的整体印象,镇里还统一推出“锦绣六汪”全域文旅标识,对塔桥全羊、祝兹陶瓷等特色产品进行“文旅化”包装——帮助众多农产品设计logo,给祝兹陶瓷附上“文化故事手册”,形成标准化的消费指引。
全域布局为区域文旅产业“搭好了架子”,要让游客“留下来、再回来”,还需要足够丰富的业态支撑,让旅游从“打卡式观光”升级为“沉浸式体验”——这正是六汪镇接下来要破解的“长效发展”课题。
>>业态赋能<<
以融合路径实现长效发展
流量既要接得住、接得好,更要接得可持续。短期热度容易消散,只有通过业态融合与项目赋能,才能让“一时红”沉淀为“持久火”。为此,六汪镇没有停留在“资源串联”的层面,而是锚定“产业深度融合”发力,探索“文旅+农业”“文旅+非遗”“文旅+民宿”的特色路径,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长效引擎。
塔桥村的实践,是“文旅+美食”融合的典型。作为区级非遗“塔桥全羊”的发源地,村里没有只满足于“卖羊肉”,而是围绕全羊美食延伸产业链:20余家特色美食馆抱团形成“全美美食城”,推出“全羊宴+农家菜”的组合套餐;闲置宅基地被盘活改造成萌宠乐园、卡丁车场与“田园牧歌”主题民宿;村企合作开发的水上乐园,国庆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600人次,成为亲子家庭的必去打卡点。如今的塔桥村,已构建起“养殖-烹饪-文旅”的完整闭环,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获评“全省景区化村庄”。
与塔桥村的烟火气路线不同,龙庵村则通过“文旅+非遗”,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近年来,村里深挖陶瓷文化底蕴,整合闲置民房建成3处古陶文化小院,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连续举办的祝兹文化旅游节、旱稻丰收节,更让千年文化基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接下来,六汪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铁橛山景点系统性改造规划,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拓展研学基地。同时持续优化‘春赏花、夏摘果、秋丰收、冬进补’四季旅游线路,让‘青岛阿勒泰’的热度跨越季节,成为乡村振兴的长久支撑。”六汪镇党委书记楚冰说。
从用精细治理接住“一时流量”,到用全域思维盘活“分散资源”,再到用业态融合培育“长效动能”,六汪镇的每一步都紧扣“流量变留量、留量变增量”。这座崛起于铁橛山下的乡镇,不仅让游客记住了一座山,更让游客爱上了一个镇。如今的六汪镇,旅游不再是“单点的热闹”,而是带动产业升级、百姓增收、文化传承的“金钥匙”,正以一盘全域旅游的“大棋”,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答卷。
附件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