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身体也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自由的空间里,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练习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由于在活动过程中免不了身体接触、碰撞,以及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一些如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伤害事故。
一、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各种情况包括身体状况,运动基础,身体素质,性格等,作为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避免伤害的发生。
(一)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学期开始时要对每个班,每个学生进行调查,充分掌握哪一个学生有重大疾病史,哪一个学生有不利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疾病,哪一些学生的某个部位在以往的锻炼中受过伤等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教师在体育课上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合理的安排练习内容和强度。
(二)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状况: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异的,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术时,身体素质的好坏往往决定技术动作掌握的快慢,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好强或碍于面子,作出超出自己的能力的一些动作,从而造成伤害的发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前,特别是技术动作有连续性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情况。
(三)了解学生的性格:可以简单的把学生分为大胆冲动型、胆小害羞型、循规蹈矩型三类,在练习活动中,可以根据三类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减少伤害的发生。如在练习支撑跳跃时,大胆冲动型的学生易冒进和做一些危险动作,教师应先警告,重点放在保护上;胆小害羞型的学生易胆怯或不好意思做动作,教师应先鼓励,重点放在帮助上;循规蹈矩型的学生教师应先表扬,重点放在保护巩固上。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教育,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和利用雨雪天室内课,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在体育课上和体育锻炼时,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哪些动作能做,哪些动作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课穿运动服或适合运动的服装以及运动鞋对自身安全的意义,激烈运动中遵守竞赛规则的重要性;为何体育课和锻炼时不穿戴饰物、衣服内不带尖锐、坚硬物品等等安全教育,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还可以利用各种集会、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展览等形式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使每一位学生具有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预防和救护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教师的安全意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教师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教师的安全意识源于教师的责任感,是不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是不是关爱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如上课时班上的学生是不是全到了,没到的学生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地方;有病的学生是否在见习,上课的内容适不适合见习生参与;练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出了操场,到操场外做什么去了,跟谁去了;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运动量稍大时学生气色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等等。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杜绝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