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教研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将以上级工作要点为指导,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特色,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方式,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净化思想境界,培育师爱情怀,职业品性,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氛围。
2.加强对各级立项课题的管理,抓好课题探索、研究、实践过程,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积极自觉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3.通过各教研组的活动,实现同伴互助,弥补个人技能的不足,提升不同层次教师能力,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构建一批能够学习和创新的工作团队。
4.通过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将深度学习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研究点,通过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等多渠道多途径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5.通过培训,使教师成为具有现代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新人,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辅助教育教学研究。
三、培训内容
(一)借助德育管理,提升团队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这是师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会。因此,我校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德培训:
(1)结合党风建设,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书育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
(2)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提高全体教师思想道德水平,为人师表。
(3)以学校各项活动为基点,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素养,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的培训模式加强班主任培训。利用升旗仪式汇报每周一次星级班,总评当周班级管理的亮点与不足,查漏补缺,无缝管理。每月一次校会集中点评存在问题,提出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让学生、老师对自己班级中问题有所了解,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让各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开展班主任论坛,通过经验交流、妙招分享、智慧碰撞,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二)基于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素养
1.教师社团---在合作共赢中提升自身素养
通过建立走班团队,实现同伴互助,汇集众人智慧,弥补个人技能的不足,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制定社团活动方案,社团活动主题及方式,定期进行活动,填写活动记录,年终进行社团成果展示。
2.百家讲坛---在交流展示中提升专业引领
一方面,提供交流平台,给每位教师创造展示机会进行校级经验交流及外出学习汇报等活动,培养名优骨干教师;另一方面,我们也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校进行报告讲座,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3.师徒结对---在帮带活动中促进新教师成长
旨在师对徒的“传、帮、带”,让骨干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主动求教,做到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通过师徒结对活动,使师徒双方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依托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坚持“大课题重点抓,小课题细致抓”的原则,在抓好省级、市级课题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学校特色小课题研究工作。
1.大课题引领,小课题跟进
小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相辅相成,小课题研究向学校特色并轨,向学校大课题研究并轨。各学科围绕学校的习惯养成办学特色和本年度的教学创新创优点(深度教研引领下的深度学习),立足学科教学特点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四)基于深度教研,促进深度学习
1.主题教研---在细节研究中提升专业能力
目标学习--基于课标的学期课程纲要撰写(教研组进行课程纲要的撰写,将年级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及重难点,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梳理教材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梳理评价(即过程性检测,进行一师一卷命题研讨、加强专项检测与分析)优化“班级—教研组—年级—校级”四级管理模式,通过“堂堂清”“周周练”“单元测”“综合检测”,构建网络式质量评价体系,确定需要重点跟踪的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名单,由分管领导和级部组长负责跟踪指导,促其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成绩。
2.素养大赛---在竞赛活动中彰显教师素养
学生每学期一次古诗积累大赛、课外阅读素养展示、数学速算竞赛、英语单词竞赛,在竞赛中一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在这些基本素养方面对学生的渗透与拓展。
老师们参加“一师一优课”系列活动、每学期一次微课制作比赛。
3.常规管理---在规范中促进质量的提升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做好过程管理。开学初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后反思等提出明确的要求,采用集中检查和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检查促提升,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并提出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意见,真正做到一丝不苟抓常规。
(五)扎实深度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具体地说,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教学、基于思辨的教学、基于微探究的研究性教学。
1.立足课堂,实施深度教学。深度解读教材,抓住学科的本质和内核,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深度教学研究。青年老师每周撰写一篇有关深度学习的教学日志;以教研组小课题研究为引领,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抓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开展“一师一优课”系列活动,如“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示范课”等。
2.以学定教,开展深度学习。
“真问题”引领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性教学,教学的中心是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主问题、核心问题、高阶思维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的记忆巩固走向问题探究,从浅层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题库”扎实教学效率。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征集有代表性的题目汇入例题库,做到新授课上的例题练习扎实有效。另一方面,阶段性检测后征集知识点相融合的试题汇入例题库,在复习前,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将课程内的不同领域如:语文的读写,数学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例题分类整理后校本化拓展,实现学科内部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
(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1.扩大信息化骨干教师团队人员,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
结合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团队建设,继续加大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实行人员流动制管理,积极吸纳新成员。信息化团队的老师拥有优先外出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大赛优先等权利,同时承担培训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义务。
2.大力推进白板软件的培训使用,促进课堂更优化
白板软件以强调的功能、方便的操作、友好的交互功能赢得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本学期,我们将大力推进使用,争取每位老师都能熟练掌握使用。并根据上级要求不定时的进行电子信息的监测,进行白板课件制作展示交流活动。
3.加强录播室、微机室的管理应用,在常态使用基础上优化。
提高录播课课堂质量,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师有计划提前录制课程资源,每人每学期至少录制1节优秀课例。充分利用录播课程,开展常态照镜子反思活动,迅速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