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信息
青岛西海岸新区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25-01-16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发挥中德合作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借鉴德国双元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引入德国考核和评价机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协同育人,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开展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控专业作为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发展的重点专业,一直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实行校企“双元”育人,数控专业作为我校第一批试点“1+1+N”教改模式的专业,通过国际合作的国际化建设、职场化建设、协同化建设、本土化建设等“四化”建设,高起点建设数控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推行职场化教学过程,建立校企、校校协同合作关系。数控专业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特别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建了共享型“双创孵化中心”。

2012年下半年,数控专业率先与本土企业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依托该基地致力于为中德生态园和西海岸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编织纽带、融合运营机制。

学校与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实训性生产实体,建设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领域—岗位任务—课程标准,将学校、企业、基地三方教产结合,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经营同时进行,实训与生产相互融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生产经营为支持,校企融合经营。学校与企业实现资产共享,在各自设备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共同向实训基地投入设备并根据需求统筹使用。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人才共育,通过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虚拟公司的注册,进行就业角色的分配实训,搭建学生自主实训管理平台,实行实训设备、教学资源、校企师资的区域性共享。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承接企业产品设计及定制产品生产任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实施技能创新人才培养。

二、运行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协同制度,实践合作育人

实训基地创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合一,实现教师科研下企业、加工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在学如上岗。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同位指导、共同生产。将整个实训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项目,以师生通过共同完成项目工作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同时也是企业学徒,参加实训获得技能的过程也是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创造价值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实现合作项目教学、模块训练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各自优势,借鉴德国“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组织思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技能单元,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按照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以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模块的积累形成课程,建立教学资源库。

(二)教学过程实现双元互动,循次渐进。

“岗位化”技能训练打破以学科内容作为技能训练内容的传统做法,从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求出发,以金属加工具体岗位技能需求为实训内容,开展钳工、电焊、普通车床加工,数控车床加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职业素养培养六项训练内容相贯通的、层次递进的技能训练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具体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

第一,见习技工阶段,实训包括钳工、普通车工、电焊、6S职业素养四个基本模块,其中6S职业素养模块包括整理现场、清洁通道、安全防护检查、车间环保处理等内容。钳工、普通车工、电焊训练项目是根据企业日常生产所需加工技能为训练目标的。此阶段每个基本模块包含大约四个周的分模块实践,四个模块循环实训,每个学员共计用时十六个周。通过模块测试的学员进入下一级实训,未通过的继续本级学习。

第二,技工阶段,包括数控车、数控铣、6S模拟管理三个模块,其中6S模拟管理模块包括整顿检查、安全操作规范巡查、项目协调等训练内容。数控车、数控铣学习则以企业生产图纸为依据,进行分析、加工做到中级每个模块都包含以实际产品为项目的分模块,经过十四个周左右的学习绝大部分学员可通过以模块测试,颁发劳动技能鉴定部门的中级操作工证书。

第三,准技师阶段,获得中级资格证书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本级实训阶段,包括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三个实训模块。此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生产加工,达到准一线工人的水准,模块测试合格后颁发劳动技能鉴定部门的高级操作工证书。

在实训教学安排上推行“4+1”、“3+2”、“2+3”、“1+4”等教学模式,即在校六个学期中,第一学期采取“4+1”,即在校上四天文化及专业基础课,一天到基地实习;第二学期采取“3+2”,即在校上三天文化及专业基础课,两天到基地实习;第三学期采取“2+3”,即在校上两天文化及专业基础课,三天到基地实习;第四、五学期采取“1+4”,即在校上一天文化及专业基础课,四天到基地实习;第六学期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促使实践技能的提高,而实践过程又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对接。

(三)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校企互培、角色互换

通过校企师资共享、师资互培、角色互换,实现双向师资培养交流,共建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由企业师傅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师资培训,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校企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教材。组织企业师傅进行教学法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积极开展行业专家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技能鉴定培训,并将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新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

(四)评价机制实现三方共评、国际认证

构建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三维”评价模式。学生评价采用“232”模式,即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两方面相结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个人总结、班级评价两个评价结果。学校评价以能力为标准,采取“过程评价+分段考核”方式。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企业评价采取“企业标准+素养评价”的方式,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由企业师傅从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溢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广执行标准和人力资源

数控专业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为西海岸新区、青岛市企业培训在职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每年面向社会及本行业在职培训和就业培训一次以上,培训人次多,培训效果好。截至2017年共培训在职员工1800人次,开展其他各种类型的培训共计1500人次。依托青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青岛师资能力中心,为青岛市中职、高职、民办本科院校培养了40多名数控专业教师;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012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与德国乌帕塔学校开展合作培训,为来自德国的40多名学生进行机械加工培训,加强国际化办学。

学校从校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推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青岛市骨干专业。


附件加载中...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