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于瑞泳
一、文件出台背景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的有关要求,全力推进新区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近年来新区体育工作综合改革的发展定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区教育和体育局组织起草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二、工作要求、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求
《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三)工作任务
一是改进教育教学。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体育教学提出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开设方面,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提出要“上好”体育课程,要求学校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二是加强师资建设。针对体育教师激励机制不够,提出优化体育教师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
三是推进评价改革。强化体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持续下降的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要求新区管委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强调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文件依据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的通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青岛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等上级文件规定,结合新区实际制定。
四、文件执行范围和有关期限
(一)文件执行范围:各大功能区管委、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区属国有企业等。
(二)文件有关期限:2022年8月至2024年12月31日
五、核心或重要内容解读
(一)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
《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二)教学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强化教学训练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以及平衡性、灵活性、柔韧性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身体运动机能,掌握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
二是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三是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除确保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外,以体育作业等方式确保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三)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是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
二是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支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相衔接。
(四)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的措施。
一是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购买社会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招募志愿者、校城融合等多种方式,解决体育教师短缺问题。每年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支教。特色学校和传统项目学校须配备1至2名相关专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满足“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化发展需求。
二是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不断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坚持体育场馆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把城市和社区新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共享共用。
三是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中小学提供教学与训练服务。
(五)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一是强化督导问责。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情况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认真履行体育工作职责的学校主要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问责。
二是保障体育教师待遇。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质健康测试、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计入辅导员工作年限。在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分配、进修培训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六、文件要求的实施时间
2022年-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