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发文机关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 索引号 691920230901170245
  • 成文日期 2023-08-30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发布日期 2023-08-30
  • 政策咨询部门 区城市管理局
  • 生效日期 2023-09-01
  • 政策咨询电话 0532-58560722
  • 失效日期
  • 有效性 有效
  • 废止日期
  •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关于印发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青西新管字〔2023〕43号
    字体大小: 打印

    各大功能区管委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管委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

    《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已经管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

    2023年8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为加快构建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推动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治理保护能力,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现代水网建设的主要依据。规划范围为西海岸新区全域,现状水平年为2021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新区“一四四六”总体思路为指引,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防洪排涝防潮、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文化景观建设、智慧水务管理六大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谋划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新区现代水网,为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促进水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建设生态水务工程,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

    坚持空间均衡、系统治水。以系统观念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做好水网工程布局规划,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在山东省级水网和青岛现代水网总体框架下,以联网、补网、强链为建设重点,构建互联互通、联调联控的网络格局,推进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安全。牢牢守住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坚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到实处。

    (三)规划目标

    到2035年,“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体系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适应,与“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城市定位相匹配。

    1.防洪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80%,病险水库、拦河闸(坝)安全隐患实现动态清零;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建成;涝区治理率达到55%;洪涝潮灾害防御能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2.水资源调配与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水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全区新增水资源供水能力1.71亿立方米;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高于85%。水资源配置体系更加完善,供水保障有力、协同高效,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生态要素适配性明显提升。

    3.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全面建立,水源涵养与水生态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89.78%,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5%,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海水入侵区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河湖功能高效利用,人水和谐共生。

    4.水网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网智能感知体系全面构建,建成共建共用的数据资源中心;水资源、水务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流域防洪减灾等核心业务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管理;重点工程数字化率达到100%。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水网,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水务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全周期绿色化,骨干工程实现联合调度、丰枯调剂,水务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效益大幅提升,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表1-1  规划目标指标表

    序号

    目标指标

    单位

    现状年

    2025年

    2035年

    备注

    1

    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

    %

    43

    50

    80

    预期性

    2

    涝区治理率

    %

    20

    55

    预期性

    3

    新增水资源供水能力

    亿立方米

    0.4

    1.71

    预期性

    4

    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

    1.76

    ≤2.16

    控制在青岛市下发的用水总量指标以内

    约束性

    5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18.6

    40

    60

    预期性

    6

    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

    %

    80

    85

    >85

    预期性

    7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6.56

    99

    >99

    预期性

    8

    水土保持率

    %

    78.86

    82.93

    89.78

    预期性

    9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

    %

    90

    95

    预期性

    10

    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90

    90

    90

    预期性

    11

    重点工程数字化率

    %

    80

    100

    预期性

    (四)战略路径

    按照“稳固基础设施、打造幸福河湖、共建滨水经济”的“三步走”路径,构建现代水网。

    稳固基础设施。以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为重点,夯实水网的工程基础。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底,通过水工程协同综合,水信息实时集成,初步形成工程和智能管理交相呼应的水务基础设施体系,为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打造幸福河湖。在稳固水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幸福生态廊道、水文化水景观体系提升,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增强水网的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

    共建滨水经济。与水网建设同步推动,通过“两山”转化实现水美产业、水活经济,带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总体布局

    衔接山东水网和青岛水网,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要求出发,把握和谋划好“纲、目、结”三要素的科学布局,构建防洪排涝防潮、城乡供水、城乡排水、水生态保护治理、水文化景观、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形成“四干五库联全域,一带九水通两区”的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总体布局。

    四干五库联全域。依托棘洪滩至西海岸新区输水管线一期和二期、棘洪滩水库至董家口输水管线、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以及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南部输配水管线,铁山水库、吉利河水库等5座本地中型水库以及多座净水厂,构成水资源优化配置主骨架,互联新区全域。

    一带九水通两区。由沿海风暴潮防护带和洋河、镰湾河、风河、横河、白马—吉利河等九大水系,构成全区防洪排涝防潮主动脉,畅通城镇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

    专栏1-1  西海岸新区水网“纲、目、结”架构

    01 “纲”

    “四干”:指四条客水调引通道。分别是现状棘洪滩至西海岸新区输水管线一期和二期、现状棘洪滩水库至董家口输水管线、规划的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南部输配水管线。

    “一带”:指由沿海海堤构建的风暴潮防护带。

    “九水”:指洋河、镰湾河、周家夼河、两河、风河、张家楼河、横河、白马—吉利河、胶河等九大水系,是区内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兼具供水、灌溉和生态廊道功能。

    同时包括现状白马河—吉利河水源至董家口输水工程、现状吉利河水库至高家台水厂输水工程、现状潮河—甜水河水源至董家口经济区输水工程等其他输配水通道。

    02 “目”

    包括区域范围内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水系连通工程等,重点是扩大水网延伸覆盖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向农村水系等“毛细血管”辐射,打通水资源调配和城乡供水“最后一米”。

    03 “结”

    “五库”:指区内五座中型水库,分别为吉利河水库、陡崖子水库、铁山水库、小珠山水库、孙家屯水库。

    同时包括区内小型水库、净水厂、污水处理厂、海水淡化厂等,充分挖掘工程的调蓄能力。

    二、高标准防洪减灾网

    (一)基本要求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按照“分区设防、蓄泄结合、洪涝兼治”的总体策略,针对河流防洪体系,上游加强水源涵养,中下游实施堤防建设、河道整治、险工治理等措施,保障泄洪通畅;针对涝区排涝体系,通过开展排涝河道治理、排涝涵闸泵站建设以及排涝沟渠疏浚等措施,保障排涝顺畅;针对沿海防潮体系,通过新建或加固海堤,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化海岸建设,保障防潮安全,打造高标准防洪减灾网,构建“百库千堤、通河达海”的防洪排涝防潮体系新格局。

    (二)防洪排涝防潮标准

    1.防洪标准:主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董家口港城、古镇口组团、张家楼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区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城市排涝。主城区内涝防治重现期为50年;董家口港城、古镇口组团、张家楼组团内涝防治重现期为20年;其他区域内涝防治重现期为10年。农田排涝。根据作物种类设防,经济作物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年;旱作区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年。

    3.防潮标准:重要岸段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一般岸段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

    (三)河流防洪体系建设

    1.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实施白马河、风河等6条骨干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总长度56.9公里。开展大小珠山、藏马山、铁橛山等主要山丘区山洪灾害综合防治;系统实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等非工程措施,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专栏2-1  重点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建设规划

    01 主要河流防洪达标治理工程

    实施白马河、风河、横河、错水河、海龙河、汶河共6条重点河流防洪达标治理工程。

    02 主要河流防洪提标治理工程

    实施白马河(334省道—白马河拦河闸段)、风河(祠堂村北河—入海口段)共2条重点河流防洪提标治理工程。

    2.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定期开展水库、拦河闸(坝)等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建立安全鉴定和维修、除险加固常态化机制。实施陡崖子水库、铁山水库、孙家屯水库等3座中型水库,朱戈庄水库、周家夼水库等31座小(1)型水库及7座拦河闸(坝)维修及除险加固,确保其安全运行。

    专栏2-2  水库、拦河闸(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规划

    01 水库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

    规划水库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34项,分别为陡崖子水库、铁山水库、孙家屯水库等3座中型水库;朱郭水库、朱戈庄水库、周家夼水库、殷家河水库、杨家屯水库、杨家崮水库、肖家洼水库、西寨水库、五龙沟水库、台子沟水库、塔山河水库、水城水库、石屋子沟水库、山周水库、山冯水库、沙沟水库、桑行水库、墨得水水库、库山沟水库、解家水库、花沟水库、河湾水库、河洛埠水库、韩家庄水库、法家庄水库、陡阳水库、狄家河水库、邓陶水库、戴戈庄水库、大横河水库、柏乡水库等31座小(1)型水库。

    02 拦河闸(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

    规划拦河闸(坝)维修及除险加固工程7项,分别为甜水河拦河闸、大卢河橡胶坝、白马河拦河闸、风河二坝、风河四坝、峄山河橡胶坝、巨洋河橡胶坝。

    3.健全城市防洪体系。推进城市防洪工程与周边生态景观工程相融合,实施辛安前河、南辛安河、岔河共3条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长度10.2公里,逐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四)涝区排涝体系建设

    1.加强城市排涝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排查降雨积水情况,分析易涝成因,分类制定治理措施,优先治理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二是结合城市景观建设,推进骨干河道海绵系统建设和雨水分散滞蓄、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三是开展地铁口、地下立交道口等重点区域排涝风险评估,对其排涝泵站等设施进行系统维护提升;适时在城区内重要节点推进滞涝区建设,增加涝水的调蓄能力;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建设,采取管网适当提标、低洼地区局部强排等措施,通过河道疏浚、渠道建设,确保城区涝水出路畅通。

    2.科学实施农田排涝工程。按照系统整治、高低分排、洪涝兼顾的原则,以洋河—巨洋河、错水河等涝区为重点,开展6个涝区治理工程。

    专栏2-3  排涝工程建设规划

    01 城市排涝

    开展城区积水点治理工程,采取定期对雨水管道进行清淤,增设强排泵站等措施提高排水能力。

    02 农田排涝

    以洋河—巨洋河、错水河等涝区为重点,开展6个涝区治理工程。

    (五)沿海防潮体系建设

    通过采取加大堤身宽度、加强堤前消浪等措施,加固或新建海堤,确保其物理抵御、防灾减灾功能,区域防潮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生态海堤建设,将具备单一防潮功能的海堤拓展为城市休闲绿道和亲水景观空间。有条件的海堤还可以满足休闲旅游、娱乐及科普教育等需求,形成抗御台风风暴潮、生态提升和文旅融合于一体的防潮体系。

    (六)洪涝潮风险防控

    针对洪涝灾害薄弱环节,加快风险隐患排查,建立灾害防治区划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整合水情、雨情、工情、墒情、灾情等信息,围绕防洪矛盾突出的骨干河流,构建流域洪涝风险指挥防控系统,实现流域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完善监管法治、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安全责任主体,加强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及安全运行监管。

    三、高水平供水保障网

    (一)基本要求

    立足水资源配置现状,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增大客水调配能力,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谋划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建设,扩展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范围,不断提升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能力。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

    专栏3-1  供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

    01 南北贯通

    依托现状棘洪滩至西海岸新区输水管线(一期和二期)、棘洪滩水库至董家口输水管线以及规划的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南部输配水管线共四条骨干客水调引通道“南下北上”,将引江水、引黄水、引沂沭河水输送至西海岸新区,保障新区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

    02 东西互济

    利用现状吉利河水库至高家台水厂输水管线等输配水工程,将本地地表水输送至东部沿海城区,提高区域用水保障程度;优化供水厂布局,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打通水网“最后一米”,提高西部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

    03 主客联调

    统筹调度5座中型水库、白马—吉利河、潮河—甜水河等本地水源与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外调客水,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04 海淡互补

    将海水淡化作为工业重要水源,与常规水源共同支撑全区供水安全保障。

    (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1.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建设节水高效水网工程。强化用水总量刚性约束,全区2035年用水总量不超过青岛市下发的控制指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量水而行,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和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强化取用水监管考核。

    2.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持续开展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艺节水,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7;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适水种植、量水生产。推动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行区域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城市公共领域节水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全区2035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持续开展节水示范建设。

    3.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不断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6项,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38万立方米/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量,纳入全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作为工业重要水源。因地制宜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建设海水淡化工程2项,新增海水淡化装置规模10.08万立方米/日。加快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构建科技引领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条,持续推动海水直接利用。

    专栏3-2  非常规水利用工程建设规划

    01 再生水利用工程

    规划再生水利用工程6项,分别为灵山卫污水厂二期扩建场外配电及中水管网配套工程、辛安前河水质净化工程场外配电及管网配套工程、泊里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利用工程、风河湿地公园工程场外管网配套工程、镰湾河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项目尾水管线工程、大卢河再生水生态补水工程。

    02 海水淡化工程

    规划海水淡化工程2项,分别为灵山岛海水淡化项目、董家口规模化海水淡化扩建项目。

    (三)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

    1.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衔接《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预测多年平均条件下全区2035年总供用水量3.73亿立方米,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客水、非常规水水源供水量分别为0.88亿立方米、0.29亿立方米、1.75亿立方米、0.81亿立方米,生活、工业、农业、生态供水量分别为1.62亿立方米、1.27亿立方米、0.66亿立方米、0.18亿立方米。按照以水而定、优水优用、高水高用原则,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加大使用非常规水和外调水,制定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方案,优先确保生活用水安全,保证城镇用水需求,对挤占农业、生态的不合理用水进行退还,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地表水还水于河。

    2.提升水资源均衡配置能力。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规划实施陡崖子水库清淤工程。衔接山东、青岛水网工程建设进度,积极配合省、市论证实施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东调工程,配合青岛市实施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南部输配水管线。优化区域水资源均衡配置,统筹考虑需求与可能,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网体系。

    (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规划新建铁山水厂、北部王台水厂,扩建红石崖水厂、小珠山水厂,新增处理规模46万立方米/日。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城镇干、支供水管网约143公里。因地制宜新建、改扩建给水加压泵站2座、调节水池1座,并配套建设管道等设施。依托城市大水源、大水厂供水体系,扩展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覆盖范围;实施农村规模化水厂及农村饮水设施改造提升等工程。

    (五)农业灌溉供水体系建设

    1.加强灌溉水源工程建设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塘坝、引水堰(闸)、机井及大口井、平塘、湾塘等常规小型水源,配套更新改造、新建小型灌排泵站。建设抗旱应急水井,并配套灌溉及供水设施。

    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开展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六)应急备用与战略水源体系建设

    完善水源互联互通、联网联调、互为备用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海水淡化作为战略储备水源体系建设,开展本地水源转化为战略储备水源策略研究。

    四、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

    (一)基本要求

    以实现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全面覆盖、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提升、污泥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置、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目标,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优化、污水调配体系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和农村污水治理方案,构建“厂网联动、多区分排、泥水共治”的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

    (二)城市污水排水体系建设

    1.优化污水处理设施布局。规划污水处理厂(站或模块)5座,分别为镰湾河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工程、辛安前河水质净化厂工程、风河湿地公园工程、灵山卫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和龙泉河污水处理厂一期改扩建工程;研究实施泥布湾污水处理厂迁建下地改造提标工程。

    2.完善污水管网排水体系。保留2条污水调配管道;研究新建2条污水调配管道,连通相邻的污水排水分区,均衡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

    专栏4-1  污水管网排水体系工程建设规划

    01 污水调配管道保留项目

    保留井冈山路泵站至镰湾河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压力污水管道,用于泥布湾与镰湾河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水量调配。保留大卢河调节泵站至灵山卫污水处理厂现状调配管道,用于原中科成至灵山卫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水量调配,缓解中科成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压力。

    02 污水调配管道研究项目

    研究千山北路污水泵站至龙泉河污水处理厂调配管道、江山南路泵站至灵山卫污水处理厂调配管道等项目,统筹排水分区之间的水量调配。

    3.提高污泥处理处置能力。采用干化焚烧、协同焚烧、好氧堆肥等多种方式进行污泥处理处置。保留赛轮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协同焚烧处理方式,规划新建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污泥焚烧处置设施1处。

    4.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对现状排水管网进行梳理排查,强化污水管网运行评估和管网实体检测,对存在塌陷、错口、错接、老化等问题的管网实施更换,消除安全隐患。对新开发区域及新拓展城区同步配套污水收集管网。进一步优化完善污水管网系统,规划新(翻)建污水管网约50公里,修复污水管网约10公里。

    (三)城市雨水排水体系建设

    借鉴先进城市建设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要求,“绿、灰、管”多措并举,提高雨水系统排水能力,规划新(翻)建雨水管网约17公里。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结合不同村庄的地形地貌、排水方式及去向等特点,因村制宜选择分散处理、市政纳管和村级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等模式。落实“一镇一策、一村一策”,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模块系统建设。

    五、高质量河湖生态网

    (一)基本要求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开展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做好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加大河湖水系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和水生态空间管控,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构建“一带多湾、三源五片、多廊多点”的水生态保护治理格局,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1.一带多湾。以沿海岸的众多河口海湾湿地为节点,打造山海城相融的生态海岸带。

    2.三源五片。“三源”为藏马山—铁橛山、小珠山、大珠山三大水源涵养区,“五片”为小珠山水库、吉利河水库等五座中型水库片区。按照“保护优先”原则,水源涵养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育,构建全区绿色生态屏障。

    3.多廊多点。以全区7条主要河流为基底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廊道,让水动起来,清水活起来。

    (二)水生态空间管控

    1.涉水生态空间划定与功能管控。重点管控对象包括全区46条镇级以上河流、5座中型水库、39座小(1)型水库以及流量0.25立方米/秒以上的人工渠道、城市排水渠道、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等。涉水生态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进一步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2.重大水务基础设施预留空间。深度融合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协调规划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关系,预留规划重大工程用地空间。

    3.涉水生态空间与其他空间协调。强化涉水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衔接管理,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三)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1.提升生态系统涵水能力。维护小珠山、铁橛山等重要山体以及吉利河水库、小珠山水库等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有序推进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湿地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涵水功能,重点维护生态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功能。

    2.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土地整理、矿坑修复等措施。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82.93%;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89.78%。

    3.强化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监管,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信息化应用,加强宣传引导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不断完善4个县级以上及3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积极推进农村小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立标工作。

    2.加强水源地隔离防护。实施花沟水库、狄家河水库2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程。针对4个县级以上及3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设施,定期开展维修养护工作。

    3.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小珠山水库等水源地上游区的水源涵养保护和水土保持。在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带,推进水源地周边生态修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全面保障饮水安全。

    4.实施水源地污染防治。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径流污染,因地制宜进行污水收集处理,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

    (五)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

    1.重点工程生态流量泄放。分期分批合理制定重点工程生态流量下泄目标,逐步推进工程生态化改造,恢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保证河流生态安全底线不破坏。

    2.重点敏感区生态水量保障。以洋河、风河、白马—吉利河等主要入海河流为重点,兼顾生活生产、农业灌溉、水美乡村、入海水量等需求,有效保护和恢复重点敏感河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3.生态流量保障措施。强化白马—吉利河等主要河流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科学制定流域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再生水资源利用,逐步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

    (六)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1.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削减内源等污染负荷为目标,因地制宜建设河道(湖库)截污工程。在宽滩区、入河湖口、排污口等建设小微湿地、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2.开展全区黑臭水体防治。巩固城市建成区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杜绝已治理的水体返黑返臭,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治理。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施国控、市控断面以上河段及饮用水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渔业养殖污染监管强度,强化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力度,大力推广有机肥,实施农药减施增效。

    (七)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以防洪安全保障为前提,结合河流水系特点、城乡发展格局和生态功能定位,重点实施白马河、洋河、胶河、风河、吉利河、横河、巨洋河7条河湖生态廊道建设,长度194公里。突出区域特色,将河湖生态廊道划分为城镇休憩型、乡村生态型和自然涵养型3种类型。其中城镇休憩型河道长度12.2公里,乡村生态型河道长度83.2公里,自然涵养型河道长度98.6公里。

    (八)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

    1.水系连通工程。以城市水系及河网密集区为重点,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底,结合全区地形地貌特点、河流空间分布状况、再生水厂分布情况和生态保护治理需求,因地制宜重点打造新区幸福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2.水美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河流为脉络,实施风河水美乡村,巨洋河、错水河水美乡村,白马河、吉利河水美乡村,甜水河、潮白河水美乡村建设项目4个,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水美乡村。

    (九)地下水保护与治理

    1.加强地下水涵养保护。实施地下水涵养保护,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回补地下水,强化地下水生态环境休养生息。

    2.防治海水入侵。对白马河—吉利河下游、辛安地区海水入侵区,研究采取综合措施遏制海水入侵,探索利用反渗透法等措施压减海水入侵面积。

    3.加强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及监测设备布设,在海水入侵区布设专用的监测站点,及时掌握海水入侵区的动态变化。

    六、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

    (一)基本要求

    依托新区山、水、林、田、海、岛、湾兼具的资源禀赋优势,基于“三山、九水、多湾”的绿肺蓝脉生态本底,以实现“水美、水富、水活”为发展理念,以打造水文旅融合新路径、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模式为三大抓手,打造“一带三山谱底色、七廊多片强驱动、水旅融合润新区”的水文化景观发展格局。

    专栏6-1  水文化景观发展总体格局

    01 一带三山谱底色

    “一带”指滨海景观生态带;“三山”指小珠山、大珠山、铁橛山—藏马山三大山系。二者构成西海岸新区水文化景观发展基底。

    02 七廊多片强驱动

    “七廊”指依托7条重点河流生态廊道打造的水文旅魅力长廊;“多片”指依托水库、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造的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在推进生态廊道和水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注入运河文化、海防文化等新区特色水文化,以水带动文旅行业发展。

    03 水旅融合润新区

    依托更安全、更优质的水源,促进周边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发展,让一条条集农业观光、滨水休闲、文化感知的产业带沿水岸流淌,激活地方造血机能,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助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二)打造水文旅融合新路径

    1.加强水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展重要水利遗产调查,组织开展非工程类水利遗产保护前期工作。开展水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加强水文化成果展示,加强水文化传播。着力推动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大力推进水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2.构建水文旅立体发展新格局。依托白马河、洋河、胶河、风河、吉利河、横河、巨洋河等7条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在打造水系连通工程及4个水美乡村的基础上,推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业态综合体。

    (三)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

    1.创建优质水生态产品农业基地。依托现代水网为农业生产基地提供优质灌溉水源,创建六汪镇、宝山镇、大村镇生态精品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精品化生产。

    2.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优质特色水生态产品体系。围绕蓝莓、绿茶、食用菌等特色水生态产品,立足各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进“一镇一业”,建设“乡村旅游后备箱”,打造“绿色品质、世界共享”西海岸新区农产品品牌矩阵。

    (四)创建“两山”理论转化新模式

    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打造独具西海岸新区特色的“两山银行”,建立生态产品管理、开发、运营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转化、双增长、可循环、可持续。

    七、高效能智慧管理网

    (一)基本要求

    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智能应用体系建设,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构建“感知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应用、数字孪生”智慧管理网。

    1.感知互联。依托水务感知网、水务信息网、物联管护平台,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络通信全域保障、物联设备全类多层次运维。

    2.数据共享。依托数据资源中心,集成水务基础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提供统一的知识共享服务接口,实现数据动态治理。

    3.业务应用。建设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事务协同、水公众服务七大应用系统,拓展特色智能应用,实现业务系统全面集成,建设一张数字水图,实现水务孪生空间信息一图可视。

    4.数字孪生。综合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一批数字孪生工程,实现本底仿真映射,支撑水务工程防洪兴利安全智能调度、预警。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 水务感知网建设。完善监测范围,建设水文信息采集、水资源水环境、工程安全监测、工情监测、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灾情监测、无人船监测等感知监测站点,实时监测自然水系、涉水工程、涉水事务相关信息。

    2.水务信息网建设。厘清水务系统内部各级网络层次、业务网与政务外网接口,拓宽网络互联互通范围,开展水务信息网、水务云节点、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统筹实现各单位间的调度共享,为水务信息业务发展提供支撑。

    3.物联管护平台建设。全面搭建物联管护平台,配备基础信息、终端监控、数据监控、运维管理、综合展示、基础配置、运行配置等功能,实现对水务管理相关物联终端健康、数据采集推送状态的智能管控。

    (三)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依托数据底板、模型平台、知识平台建设成果,从数据管控、模型调用、知识服务等需求出发,利用场景可视化技术,搭建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服务管理、数据集成监控、服务状态监控等功能。动态更新水务基础数据,定期更新影响区经济社会信息,实时更新重要站点监测信息、模型参数等信息。

    (四)智能应用体系建设

    1.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建设水灾害防御应用体系、水资源保障应用体系、水环境治理应用体系、水生态保护应用体系、水工程监管应用体系、水事务协同应用体系、水公众服务应用体系等,通过数据交换进行调取和服务,实现业务在线协同处置。

    2.一张数字水图建设。集成多种比例尺矢量和数字高程电子地图、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三维倾斜摄影数据、各类水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深度运用BIM、3D、VR等仿真映射技术,建设一张数字水图。

    (五)现代水管理体系建设

    1.健全水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水行政执法机制。强化基层水行政执法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2.提升水行业监管能力。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全社会节水制度。强化水旱灾害预防能力。强化河流湖库监管,落实河湖水域空间管控制度,严格河湖开发利用活动监管。强化水务工程管理,加强水务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和安全风险监测监控。

    3.完善水网良性运行机制。推进供水价格改革、水资源税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实施综合水价制度。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水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已建工程智能化改造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做好水务普法工作。开展水法宣传活动,加强水法普及教育,形成依法治水的良好氛围,提升水法治意识和素养。提高水务系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水务改革发展的能力。

    八、投资匡算与实施安排

    (一)投资匡算

    规划匡算总投资129.7亿元。2035年前投资105.9亿元,其中防洪减灾11.6亿元,供水保障33.0亿元,城乡排水57.9亿元,水生态保护与修复1.9亿元,水文化景观0.7亿元,智慧水网0.9亿元。

    表8-1  西海岸新区现代水网建设投资匡算表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

    分阶段投资(亿元)

    总投资(亿元)

    2035年前投资(亿元)

    “十四五”期间

    2026—2035年

    2035年以后

    1

    高标准防洪减灾网

    7.4

    4.2

    4.8

    16.4

    11.6

    2

    高水平供水保障网

    16.4

    16.6

    14.4

    47.4

    33.0

    3

    高效完备城乡排水网

    57.9

    0.0

    1.6

    59.5

    57.9

    4

    高质量河湖生态网

    0.3

    1.6

    2.3

    4.1

    1.9

    5

    高品质水文化景观网

    0.3

    0.4

    0.2

    0.9

    0.7

    6

    高效能智慧管理网

    0.1

    0.7

    0.5

    1.4

    0.9

    总计

    82.4

    23.5

    23.8

    129.7

    105.9

    (二)实施安排

    1.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本次规划提出的部分防洪减灾工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城乡雨污水防治工程等,进一步深化相关项目前期工作,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征地、利益协调等问题。

    2.2035年前。按照水网建设布局,重点推进部分防洪减灾工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项目,持续推动智慧水务工程和水文化景观工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条件具备的项目加快实施。

    3.至本世纪中叶。全面完成新区现代水网建设,在幸福河湖建设基础上,共建水活经济,全面实现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绿色化。

    (三)资金筹措建议

    积极申请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分年度安排建设。对于防洪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智慧水务等工程,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整合涉水资金,明确政府与市场投资分摊比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务建设。对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程,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对于水文化景观工程等项目,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资金来源,充分运用市场化、公司化融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和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

    九、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效果

    全面构建与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适应的现代水网,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水生态治理保护能力和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形成全区防洪排涝防潮体系,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至80%,病险水库、拦河闸(坝)安全隐患动态清零,海堤达标,城市无内涝。利用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务体系,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基本实现,水务基础设施网络效益大幅提升,新增供水量1.71亿立方米,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水源。耕地范围内基本农田排灌设施全面恢复,灌溉保证率显著提高,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3.水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涉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体系全面建立,河湖水域空间得到充分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9%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重点河湖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城镇污水得到安全高效处理,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水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4.水务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支撑水网建设和运行的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多元化水务投融资机制和水网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基本形成。数字孪生水网和现代水务管理体系实现深度融合,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水平明显提升。

    (二)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影响识别。到2035年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规划部分河道堤防、海堤建设涉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

    2.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对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进行总体谋划,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十六字”治水思路。规划原则、布局、规模等与《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的总体要求相符合,规划对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重点输水工程基本以埋管、隧洞等方式通过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总体不矛盾。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35年西海岸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配置总量为3.73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不超过35%,总体符合水资源利用上限目标要求。规划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减少城镇新增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河流及控制断面基本满足水质目标。推进主要河流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对河湖休养生息、改善河湖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4.规划合理性分析和优化调整建议。规划环评根据主要河湖水域功能保护要求,与水生态文明相关战略要求总体符合。规划水资源配置方案总体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控要求。规划环评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成果进行了充分衔接。在满足行洪要求的前提下,防洪工程应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尽量减少对河滨带的破坏,对生态影响较大的已建硬质护岸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化改造。

    5.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严格落实“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与管理。执行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制度,项目实施中同步建立水文情势、生态流量、水环境、水生态等监测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估。

    6.综合评价结论。规划基于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特征,解决涉水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规划工程实施不可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通过采纳环评提出的优化调整建议和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实施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和减缓,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规划方案总体合理可行。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编制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区直部门协作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深化前期工作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三先三后”要求,压茬推进各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做好规划方案比选论证,强化现代水网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

    (三)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重点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政策予以支持。积极稳妥推进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移交-运营-移交(TOT)等方式盘活存量水务资产,构建水务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与新增水务基础设施投资良性循环机制。

    (四)提升科技引领

    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能力。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大对水网科技创新的投入。

    附件:
    附件加载中...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