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青岛市科技局《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青岛市创新生态营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组织开展2024年青岛市创新生态营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向
1.关于透明质酸片段HA35产品的产业化转化和临床应用研究(揭榜制)
需求目标:主要围绕透明质酸片段HA35的美容、抗炎和止痛功效,根据国际上现有的LMWHA注射液产品及药物,进行国内产品的多样化研究开发,包括HA35三类医疗器械水光针或HA35注射液,特别是增加治疗疼痛和慢性创口愈合功能,充分利用市场,实现HA35产品的产业化转化。
结合透明质酸片段HA35的功效,根据国际上现有的LMWHA注射液产品及药物,进行国内产品的多样化研究开发。突破国内LMWHA的美容或药物技术瓶颈,完成IIT国际临床研究。对rHuPh20原料和HA35水光针或注射液的生产进行评估,开展三类医疗器械水光针或注射液的申报和临床应用研究、动物安全性研究、临床前申报和临床研究。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通过研究开发与临床试验,建立CHO细胞培养、rHuPH20、透明质酸片段HA35标准生产体系;构建三型医疗器械透明质酸片段HA35水光针生产车间,细胞培养万级净化车间和百级灌装车间;形成三型医疗器械HA35水光针或HA35注射液产品不少于1个,妆字号、一型医疗器械产品不少于10个。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2.浪花飞溅区超级耐海水自防污不锈钢包覆防腐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揭榜制)
需求目标:针对国内浪花飞溅区钢结构防腐年限低且易附着海生物等难题,与国外合作,开展超级耐海水自防污不锈钢材料的研发及焊接工艺参数控制研究,并在相关港口浪花飞溅区进行超级耐海水自防污不锈钢包覆防腐技术应用示范。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通过研发新型超级耐海水自防污不锈钢,掌握其包覆防腐焊接工艺,耐点腐蚀指数(PRE)≥45,浪花飞溅区寿命≥100年,抗海生物附着率≥85%,建立相关技术生产线和测试评价平台,开展应用示范4项以上,防腐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销售额2000万以上。培养相关专业技术研发和施工团队,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制定行业标准1项。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3.健康饮用水水质矿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揭榜制)
需求目标:针对现有饮水机饮用水矿物质含量低,不利于健康的问题,开展重金属置换技术、岩石活化技术和粒径极配技术研究,在纯净水中稳定可控地添加锶、锌、锂等微量元素,开发净化-矿化一体化的净水机,满足人体健康需求。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开发一套搭载水质矿化技术的净水机产品,出水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矿物质元素锶含量≥0.2mg/L,锌含量≥0.01mg/L,锂含量≥0.01mg/L,并且不含有额外有害物质(铅含量<0.0005mg/L,汞含量<0.00007mg/L,镉含量<0.0001mg/L,铬含量<0.004mg/L);申请相关专利5项;制定1 项及以上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相关标准;在青岛本地建立年产能达到10万台的水质矿化净水机生产线1条;水质矿化净水机产品销售量≥5.5万台,销售额≥1.2亿元。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4.面向东南亚区域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东南亚区域的轨道交通装备服役状态监测的需求,利用先进感知、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基于东南亚铁路运行工况的轨道车辆智能检测技术问题,开发一种适应东南亚区域铁路运行工况的轨道车辆智能检测系统,实时获取列车关键系统及钢轨状态,开发轨道车辆承载结构、车门、走行部等关键系统故障诊断预测模型,构建钢轨状态诊断评估模型,实现轨道车辆智能监测、智能诊断和智能运维。
考核指标:研制适用于轨道车辆的基于光纤光栅、超声导波、视觉传感技术的国产化集成传感网络2套,检测应变量程达5000με,可检测损伤尺寸≤3mm,柔性化压电传感器厚度≤0.2mm,红外原始分辨率为640*480,可见光原始分辨率为1920*1080,可见光帧率不低于25帧/s; 开发智能检测系统软硬件1套,可实现温度、振动加速度、应变、视频等物理量采集,采样频率可覆盖0.5Hz至750kHz,算力不低于20TFLOPS;形成列车承载结构、车门、走行部等关键系统及钢轨故障诊断预测模型30个(误报率≤10%,准确率≥90%),其中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驱动模型不少于15个; 受理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实现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应用验证。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7级(环境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500万元。
5.纳米复合生物活性功能纤维材料的高效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国内外通用纤维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聚焦国内纳米复合生物活性功能纤维材料的产品升级,针对人民生命健康用生物活性功能性纤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活性组分获取难、功效差、成本高、耐久低、与纤维可加工难以统一、纤维特殊应用领域窄的难题,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发生物功能纤维制备新技术,研究生物诱导合成高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分子巢结构优化技术,解决活性组分获得难、成本高、分子巢负载率低等技术问题,提高生物功能性纤维材料的产品性能,推进纳米复合生物活性功能纤维材料的高效制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考核指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实现含有天然活性成分的高分子材料与纤维的牢固结合、可控分散和功能表达,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改性纤维;研发纤维混合杂化协同纺程微结构诱导复合纺丝技术,揭示生物活性成分和纤维的高结合强度和可控释放机制;分子巢尺寸达到100-200 nm,孔径2-5 nm,活性成分负载率较行业领先水平提高50%以上;纤维抑菌率提高至90%以上、抗病毒率提高至99%以上、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提高至70%以上;活性成分含量≥1mg/kg;整体成本降低30%。项目执行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10项,授权发明专利不低于8项;制定国家标准不低于1项。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2级(利润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6.抗爆弹性体安全防护材料高动态响应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石油化工行业人员密集场所无法满足相关抗爆国标要求、容易产生重大生产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分子调控手段开展高动态响应抗爆弹性体安全防护材料配方设计,研究不同官能度聚醚胺、扩链剂、长链位阻效应及硬段、软段含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制备具有高动态响应的阻燃型高分子封端材料,使抗爆弹性体材料获得阻燃性能的同时兼具高应变率下优异动态响应能力,开发高动态响应抗爆弹性体安全防护材料及综合实施工艺技术,提升既有建筑物抗爆炸冲击能力,降低石化蒸汽云爆炸造成的人员伤害,提升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考核指标:硬度(邵D)≥50,拉伸强度≥25MPa,断裂伸长率≥260%,撕裂强度≥110kN/m;抵御气体爆炸破坏极限载荷峰值超压≥700kPa,正压作用时间≥100ms,燃烧性能≥B2-E级,人工加速老化耐久性测试后关键性能保持率≥80%;项目执行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5项;推广应用项目不少于2个。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7.智慧化实验空间模块化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生产
研究内容:针对智慧型实验室模块化功能集成问题,开展智慧化实验空间模块化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生产。针对通风柜不同工况的应用需求问题,采用配合VAV或者文丘里阀的控制系统技术,对通风柜进行气流条件与控制的研究;针对通风柜高温负载影响气流走向的问题,采取排风气流分配系统和push气动力学技术,对通风柜的常规实验需要和高温酸性负荷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管理、溯源、预警、监控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通风柜的智能控制的研发。
考核指标:支持同时接入设备数≥1000 个,边缘侧每秒接收数据量≥500 条,属性匹配的准确率≥96%;构建物联网控制平台,平台每秒接收数据量≥100 万条,平台实时数据接口响应时间≤0.5 秒,平台历史数据接口响应时间≤5 秒,系统支持公有云、私有云等多种部署方式,实现内置设备驱动数≥1000 套;实现场景示范应用≥5 个,构建应用案例≥5 个。通风柜在进行高温和酸性负荷实验时,在500 m3/h的排风风量的情况下,外平面测试泄露率为0,干扰测试泄露率≤0.1ppm;且通风柜置换率达到70%以上,压力损失<50Pa,噪音<50dB。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促进国产实验室相关装备的升级,引进国外专家来青就业。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1级(盈亏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8.高精度大气PM2.5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系统
研究内容:聚焦重量法进行空气颗粒物浓度测定时计量精度无法满足精密仪器的需求,开展高精度大气PM2.5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系统研究。针对大气PM2.5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精度不够的问题,通过研究恒温恒湿控制箱的机械和电控设计技术,解决测试用试验箱内温度、湿度达不到恒定状态的问题;通过研究滤膜去静电装置、带条形码的滤膜识别技术,解决条码识别、样品与编号分离、静电影响的问题;通过天平防风罩自动开启和关闭装置设计技术,解决箱体内密封性不足以及风和震动对天平造成影响的问题;通过计算机的监控设计技术,解决对滤膜的自动取放和连续称量的问题。
考核指标:开发高精度大气PM2.5颗粒物滤膜自动称量系统,形成新品3款及以上。产品性能温度控制示值误差±1℃,稳定性≤0.5℃,均匀性≤1℃;湿度控制示值误差±5%RH,稳定性≤3%RH,均匀性≤3%RH;天平使用分辨率达到0.01mg及0.001mg水准;滤膜工位实现由36工位升级至40工位以上,实现系统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800小时。建立恒温恒湿称重系统示范生产线1条。通过项目的技术研发与实施,培养3-4名技术骨干。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项目实施期结束后技术成熟度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9.新型金属复合装饰墙板生产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建筑装饰行业甲醛释放、不美观、寿命短和部品化、装配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开展新型金属饰面复合墙板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优化金属板表面涂镀层处理技术,研发美观和长寿命的彩色预涂覆金属板,实现以钢代木、以钢带石,提高了产品美观性及其寿命;研究数码打印技术应用于内装墙板制作,提升客户高端化和个性化体验;研究金属盒型件结构设计、内部增强或保温材料及多层材料复合加工技术,形成建筑内装和建筑外装用金属饰面复合墙板生产技术方案及客户装配施工方案,解决装饰材料部品化、装配化施工需求。
考核指标:内装用复合墙板甲醛释放量无检出;具备木、石等外观的建筑用彩色预涂覆金属板不少于6款,室外用途耐盐雾性能≥2000小时,耐酸性(5%HCL)≥48小时,耐碱性(5%NaOH)≥48小时,耐候性(QUVB-313)≥1000小时;室内用途彩板采用无铬涂层材料,Cr含量≤600mg/kg,且耐盐雾性能≥480小时;外装用复合墙板导热系数≤0.046W/(m.K),燃烧性能A级,耐水48小时后金属饰面板与保温材料拉伸粘结强度≥0.1Mpa(破坏发生在保温材料中)。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与修订行业或起草团体标准≥1项;项目实施期结束后,建设1条复合墙板中试线,产能≥2000平方/月,实现场景示范应用≥2个。
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期结束后不低于10级(销售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10.湿污泥化学链气化制备富氢燃气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聚焦市政污泥处置资源化率低的现状以及干化能耗高的瓶颈问题,研究开发湿污泥低能耗干化及其化学链转化技术,探索化学链转化过程铁基载氧体表面积灰和烧结机制及其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实现赤泥基载氧体颗粒的批量化制备,提高载氧体的机械强度和反应活性;调控多级反应器间晶格氧和热量的传递,形成串行流化床系统热质传递匹配机制;确定燃料反应器中抑制气化焦油和重金属稳定化机理,实现气化灰中磷资源的回收;进行钙基吸附剂的原位脱碳,提高富氢燃气品质,并研究燃气对燃煤锅炉中燃煤替代的技术路线;实现污泥化学链气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建立污泥气固产品全资源化的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批量化制备赤泥基载氧体,实现载氧体颗粒循环再生率达到95%/次以上,载氧体成本由千元/吨降低至300元/吨; 建立串行流化床反应器系统热质匹配运行的控制系统;制备富氢燃气,热值不低于1000kcal/m3, 可用于燃气锅炉或燃煤锅炉协同燃烧;项目期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相关国际发明专利1-2项。
项目实施期结束后技术成熟度不低于8级(产品级)
拟支持项目1项,支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二、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和单位须符合上述申报领域方向和《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青科规〔2021〕16号)、《青岛市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财科教〔2021〕21号)、《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青科规〔2021〕19号)的有关要求,同时还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此次申报项目为青岛市创新生态营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项目申报单位须有明确、专业对口的外方合作单位,并与外方合作单位应有前期合作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合同、保密协议等。
(二)申报单位须为在青注册一年以上(注册日期须在2022年9月30日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项目申请的市拨经费,经营状况良好,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规范的运营管理、健全的财务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申报企业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和实施条件,知识产权明晰,特别是与境外合作方无知识产权纠纷,具备核心技术和配套资金保障。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由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实施。同时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要求,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产业上有引领示范,具备实施条件。近3年内有验收不通过的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不得申报。
(三)申报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经审核发现申报材料有不实情况的,取消申报单位项目评审和承担资格,并记入科研诚信档案。
(四)申报项目须明确中外双方项目负责人。中方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与国际科技合作精神,科研信用记录良好。有超过1项(不含1项)在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正常参加2023年验收的项目除外)。参加过相关指南咨询论证的专家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团队成员申报。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女性科技人才积极参与项目申报。
(五)联合申报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中外双方须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和利益归属、合作经费(包括自筹经费)的额度和来源等。
(六)申报单位为科技统计调查纳统单位的,应提供上年度研发统计填报材料。规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为2022年度《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107-1表)和《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及相关情况》(107-2表)。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为零或规模以上企业未按规定在相关统计系统填报的不得申报。
(七)申报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强化项目、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并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明确人才引进培养目标。同时,应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明确科研助理信息。
(八)若申报项目涉及科技伦理、科技安全、保密等相关问题,申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伦理准则和保密要求。
(九)落实“绿色门槛”制度。按照《关于深入推进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的实施意见》(鲁财资环〔2022〕29号)要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对照“绿色门槛”制度进行自查,并就是否符合制度要求做出书面承诺,填写《“绿色门槛”制度落实企业自查表》(附件3);区(市)科技主管部门需会商有关部门,对申报项目企业进行“绿色门槛”审查,审查通过的填写《“绿色门槛”制度审查意见表》(附件4)并盖章,予以推荐上报。
(十)揭榜制项目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项目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等要求。
三、支持方式
(一)青岛市创新生态营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年。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3年。
(二)财政资金支持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度的50%。市拨经费低于申报数额时,不足部分由承担单位自筹解决。自筹经费为项目申报单位或合作单位为本申报项目提供的货币资金(不含各级各类政府资助资金);其他配套可以是支撑本申报项目的房租、土地、货币资金等各类配套条件。
(三)2024年项目和资金额度将根据年度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情况进行统筹安排。采取无偿资助(分期拨付)或里程碑节点考核结果等方式给予支持。
四、申报流程
(一)网上填报
1.申报单位使用“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平台(试用版)”(http://222.135.190.242:8081/prostcsm/),已有账号的,输入账号密码登录;没有账号的,申请注册账号,经本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推荐使用火狐、360、谷歌浏览器登录,请勿使用IE浏览器)。申请注册后,请及时联系主管单位进行账号审核。
登录后,点击“申报指南”—选择相应的申报通知,点击“申报”,选择相应方向(创新生态营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网上填报。
网上填报后,提交上传项目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诚信承诺书、项目绩效目标表、上年度研发统计填报佐证材料、技术成熟度自评报告、“绿色门槛”制度落实企业自查表(附件3)和有关附件材料。网上提交的项目申报书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系统注册成功后,请妥善保存登录名和密码,以便随时进入系统查看项目申报及任务书签订、项目管理等情况。
申报单位须于系统申报开放时间(2023年9月26日16:00至2023年10月17日12:00)内完成在线申报提交。申报材料及推荐函均按时提交的,方可视为完成申报;其余情况均视为未完成申报。
2.项目申报书格式、技术成熟度自评报告模板、项目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诚信承诺书和项目绩效目标表可在申报系统中下载。
3.项目申报单位可选择提供知识产权证(包括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查新报告、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扫描件上传系统。
技术咨询电话:0532-80993136
(二)咨询及监督电话
1.技术咨询:18661652599
2.业务咨询:
市科技局科技合作处(出国(境)培训管理处)
联系人:贺凤凤、王成 85911347
青岛市科技服务中心
联系人:张婷婷 88728768
3.监督电话
市科技局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 85911316
4.区科技局创新人才科
联系人:冯明君 85161798
附件:1.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申报书.doc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