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项目为何成为近年来成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防范非法集资侵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稳定处处长耿浩走进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直播室,与广大老年朋友进行了空中交流。
主持人:“养老产业”项目为何成为近年来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耿处长:我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老年人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养老产业”有巨大的需求。老年人有积蓄,但是老年人防范意识欠缺、鉴别能力减弱、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同时受到利益诱惑,因此往往落入投资陷阱。部分研究机构曾探讨过“以房养老”,这一理论被一些不法机构大加渲染。他们引诱老年人与不正规非法机构合作,进行“以房养老”的业务,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风险。一些公司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这些机构有的先收钱再建养老院,有的机构则根本没有建养老院的资格,还有的一床多卖,把同一个床位卖给很多人,一旦他们觉得圈的钱足够多,就一走了之。还有的纯粹是一个骗局,根本没有建养老院和销售床位的可能。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老年人投入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和你套近乎,等老年人放松警惕时,就推荐其购买投资性产品。一些旅行社和旅游公司不以旅游消费为目的,而以资金回报为手段向群众进行集资。通过发行旅游优惠卡、签订旅游投资合同等方式,名为开展旅游活动,实为投资理财,所募集资金很可能没有用于客户旅游,而是挪用到其他投资项目或被集资人挥霍,一旦投资项目失败,会给群众造成重大损失。一些收藏品公司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古玩字画等所谓的收藏品为工具,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在约定时间后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但最后以各种理由不进行回购。还有的看钱足够多时,携款潜逃,根本找不到人。
主持人:近年来,假借“以房养老”“老年公寓”“养老地产”“候鸟养老”等养老名义实施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成为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分子的高发领域之一。请介绍一下以“以房养老”为名的非法集资炮制的是怎样的骗局,有哪些特点。耿处长:1、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借“以房养老”概念进行非法集资或者转移老年人房产的案件,受害者损失惨重。“以房养老”理财骗局有什么基本套路呢?他们往往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贷款,然后将贷到的款项投资于号称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财项目”,老人将房产处置权交给理财公司。最初每月老人能收到相应的回报,但没过多久,不光收益和本金得不到归还,连自己的房子也被强制过户,老人“钱房两空”。主持人:如果遭遇了“以房养老”为名的非法集资骗局,老年朋友该怎么办?耿处长:当老年人无法收回利息和投资本金出现兑付风险时,投资公司往往采用欺骗安抚的方式阻止老年人报警,以便拖延时间逃避法律制裁。请老年人不要听信他们的谎言,及时到公安部门报案,更不要怕丢人不敢声张。如果公安部门查实他们是以非法集资为目的欺骗老年人卖房,公检法等部门会帮助老年人依法维护“财产权”和“住房权”。
主持人: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把钱从银行账户中搬出来,投资到各类理财产品中。如何防范非法集资侵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老年朋友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耿处长:许多老年人之所以参加了非法集资,很大原因是欠缺投资理财专业知识。建议老年消费者:一要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明确投资理财不同于银行储蓄存款,各种理财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并积极与子女沟通,重视听取他们的意见。二要去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或者理财合同,了解理财产品的类型、风险等级、是否保本、预期收益率、投资方向或挂钩标的、流动性安排等详细情况。三要按照要求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合测评结果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四要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不轻信商家任何“低门槛、高回报”的宣传,不购买通过理财群、旅游、讲座、电话或者上门推销的理财产品,不购买资金去向不明、投资业务不清、先交钱再找项目的理财产品, 防止血本无归。在此郑重提醒老年朋友:购药要选正规渠道,保健食品认准蓝帽;警惕低价旅游陷阱;远离非法会议营销;防范各种电信诈骗;消费之前做足功课,遇到纠纷理性维权。